志新被执行死刑时他是执法人员之一。
莫言认识他后,就问他:“到底是什么人把张志新的喉管给切断的?”
他支吾其词。
后来莫言又问他:“把张志新喉管切断了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?
他会不会忏悔呢?
会不会感到他的一生当中犯了一件沉重的罪行呢?”
他说:“不会的,这一切都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,切断张志新的喉管是为了防止她说出反革命言论。
即便你不切我不切,总有一个人要来切的。”
由此,莫言了解到了刽子手的心理:你不杀,我不杀,总有人来杀。
可能我杀得比你杀得还要好,那还不如我来杀。
莫言想到,这样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忏悔的。
即便他要忏悔,别人也不会允许他来忏悔,不会允许他发表忏悔文章,不会允许他披露历史的真相。
莫言又想到被枪毙了的北大才女林昭。
她在被枪毙的时候,有人发明了一个橡皮球,塞在她的口腔里。
说话的时候,这种橡皮球会膨胀,你越想喊出什么话来,它就越膨胀,直到最后把整个口腔给撑起来。
莫言想,这不是科学家发明的,这就是天才的狱卒们发明的。
那么在过去封建制度下,有很多天才的狱卒和天才的奴才,只要主人给他一个眼色、一个暗示,他就会做得非常好,就会发挥他的聪明才智,把主子给他的命令贯彻到无以复加的一种程度。
你要说折磨一个什么样的罪犯,或者折磨他们认为的一个罪人,那些天才的狱卒们和天才的奴才们,就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,想出很多酷刑来。
莫言回忆历史,做了调查,感觉触目惊心,令人发指。
这两个发生在当代的革命女烈士的痛苦遭遇,刺激了莫言创作《檀香刑》这部小说的灵感,也让他思考了鲁迅先生所揭示的看客文化、看客心理在当代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些可能性。
“尽管刚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,目的比较简单,就像恢复一个说书人的身份一样。
但是,在写的时候还是加进了更多复杂的目的。”
在具体写故事的时候,莫言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受刑者,莫言说在“自己”的虐杀下有种快感。
酷刑就像是一场华美的仪式。
内容简介赵甲是大清朝刑部大堂第一快刀,精通历代酷刑,当...